|
|
|
衛教園地 搜尋: |
|
為什麼我的baby老是搖頭晃腦、手腳有時會抖動呢? 2007/8/11 下午 11:40:00 劉建宏醫師 發表
搖頭晃腦的寶寶—淺談嬰幼兒習慣性動作
媽媽看著8個月大的佳佳最近不斷地搖頭晃腦,有事沒事便猛打自己的頭,抓自己頭髮甚至用小腦袋瓜不斷的敲擊床欄杆,而且不論醒著或睡著有時可看到手腳會突然間抽動幾下;仔細想想最近看過的新聞及育兒書籍,天啊!這該不會是嬰兒點頭性痙孿,或是所謂的過動兒吧?—— 趕緊抱起佳佳往醫院直奔。這時站在我面前的是位滿臉緊張且滿腦子問題的媽媽,以及懷中那位瞪著大眼睛、滴溜溜的往我白袍上招呼的可愛小寶寶… 相信以上的場景,尤其在新手爸媽的印象中,似乎都有些似曾相識,甚至是正在困惱不已的問題;這些怪異且重複出現的動作往往讓爸媽擔心,深怕孩子是不是哪裡不舒服?是不是過動兒?腦袋是不是有問題?還是所謂的癲癇?要不然怎麼以前沒發生而現在突然出現呢?而這樣不斷地搖頭晃腦及撞頭會不會傷到寶寶的腦袋瓜,產生後遺症?以下就讓我們一一來解開這些迷惑!
什麼時候會出現?會一直存在嗎? 根據觀察研究發現,這些重覆性動作通常出現在寶寶三至六個月之間,一般在兩三歲時會自行消失,不會留下任何的後遺症。
有可能有哪些動作呢? 舉凡重複性地搖頭、點頭、撞頭;有些則用手猛拍頭、抓頭髮、掏耳朵或是咬手指頭;有些寶寶喜歡扶著床欄晃個沒完,或一坐在學步車上腳掌便不斷用力拍打地面;在床上不停的滾來滾去,直到身體或是頭部頂到床邊才肯停止;四肢有時有陣發性抽動(如驚嚇動作);下肢不斷重複性用力及兩腿夾緊放鬆動作;陣發性脖子歪一邊或斜眼;陣發性全身顫抖…等等,幾乎從頭到腳都有可能發生!接下來為爸媽們介紹一些醫學上常見之嬰幼兒習慣性動作:
※早期嬰兒良性肌震孿: 多在寶寶三至八個月之間出現,一般在兩歲時會自行消失。其表現為四肢及頸部陣發性之屈曲或伸張動作(伸懶腰/腳弓反張),有時與嬰兒點頭性痙孿甚似,但其腦波及神經學檢查正常。
※嬰兒良性睡眠期肌震孿: 與前者相似,但只在睡眠時出現。
※過度驚嚇反射動作: 外在聲音及閃光或肢體接觸所引發之“增強版”驚嚇動作。通常於寶寶疲累、緊張、或太興奮時易引發,有可能在出生時即有肌肉僵硬不易放鬆或高張之情況(嬰兒僵直症候群) 。一般在一至兩歲時會自行消失,有遺傳傾向,少數會持續至成人。
※良性陣發性斜頸: 多在寶寶二至八個月之間出現,一般在兩至三歲時會自行消失。陣發性之斜頸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天之久,但又會自行緩解。
※陣發性打顫: 四肢打冷顫,即台語所謂之“加冷索”。多在寶寶四至六個月之間出現,一般在十歲前會消失。
※嬰兒良性點頭性痙孿: 其動作表現為不對稱性眼振,合併重複性點頭及斜頸;需與嬰兒點頭性痙孿及不正常腦部結構作鑑別診斷。一般在一至兩歲時會自行消失。
為什麼會有這些怪異且重複出現的動作呢 一般認為這種節奏性的動作為腦部成熟過程之過渡現象。寶寶會用搖頭晃腦、擺動身體、手掌腳掌拍打等動作,來做為一種自我慰藉、自我安撫的行為﹔彷彿在媽媽子宮內或襁褓時期爸媽不斷輕搖安撫的動作。也利用這些動作來刺激前庭神經及本體感覺的發展,提供大腦一種穩定的神經回饋,為將來之感覺統合打下基礎。這些都有助於他們日後學習走路,以及做高難度運動時,所需要的協調性及節奏感。
寶寶該看醫生嗎?該看哪一科的醫生呢? 父母一旦發現寶寶有下列情況,應立即尋求小兒神經科醫師的協助,接受必要的檢查。 *情況越來越頻繁。 *動作幅度越來越大。 *持續時間過久。 *合併有臉部怪異表情或眼神。 *意識喪失或意識不清(如煩躁不安、哭鬧不休等) 。 *有發紺現象。 *在動作結束後有嗜睡或活動力降低情況。 *合併有發展遲緩情況。 *有退化性行為。
◎給爸媽的建議: 一般這種重複出現的習慣性動作在一般的嬰幼兒並不少見,而且這些怪異的動作會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而自行消失。其中最讓家長傷腦筋,且容易有併發症的是寶寶撞頭的毛病;如果您的寶寶有這樣的問題,必須把嬰兒床四周包上襯墊,以免寶寶撞出瘀青或流血,同時改用沒有輪子的嬰兒床,將床靠著牆邊固定好,防止寶寶亂滾亂撞把嬰兒床震得到處跑而發生危險。一旦發現問題有異,應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,排除神經性病變(如癲癇、腦部結構異常)或感染性等問題(如中耳炎、牙齦炎);如果可能的話,用攝影機拍下小寶寶的舉動,可提供小兒科醫師做更精準的判斷。
父母只要注意到上述的準則,以愛心、關心與耐心來面對您的寶寶,這樣日後必定是個『頭好壯壯』的小孩!
|
|
|
|